桃花則伶牙俐齒,不甘示弱還以顏色。
印尼教育暨文化部長納迪姆.馬卡里姆(Nadiem Makarim)4日發表聲明,拒絕馬來西亞首相沙比里(Ismail Sabri)提出將馬來語作為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的第二語言的建議。他也意識到一些國內外交官的孩子的馬來語不流利,並指示馬來西亞駐外大使館設立語言及文化部門,派駐外交官為孩子們開設國語課程。
不過語言主要功能在於互相溝通,評論者皆認為設立「馬來語」為第二語言的必要性並不高。」 該評論也道出馬來西亞與印尼之間存在已久的文化爭議,兩國在語言、巴迪布、仁當咖哩、皮影戲等等文化都稱是源自於他們的國家。馬卡里姆的回應是針對沙比里4月1日在馬印兩國的研討會上對馬來語作為官方語言的堅持。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美聯社》報導,主持本次投票的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離開國會大廈時說道:「欣喜若狂,深受感動。
傑克森上任後將成為美國最高法院中第3位非裔大法官,以及第6名女性大法官。他們告訴我,在這個偉大的國家裡,一切都有可能。這儼然成為了教授心中最沈重的痛,而曾經愛國的他也從此痛恨著發動這場戰爭的小布希總統。
戰爭在人民心中無比的沉痛 我深深記得大一時有位教美國政治的教授,每次當他講到小布希總統(George W. Bush)的時候都會很用很諷刺和訕笑的方式稱呼小布希為灌木叢(英文的Bush除了姓氏外也有灌木叢的意思)。同時,這兩場戰爭奪走了將近40000名美國士兵的性命(其中7000人死於戰場,30000人因心理因素而自殺)。在伊拉克,美國成功的推翻了海珊所領導的遜尼派政權,但是突如其來的權力真空,加劇了遜尼派與什葉派的仇視與權力爭奪,美國大力扶植的什葉派政府更使用多數暴力,迫害身為少數的遜尼派人民,進而孕育出伊斯蘭國這類極端遜尼派組織的崛起。我對於戰爭的概念大部分自於好萊塢的電影,而內容多半敘述著美國如何在伊拉克以及阿富汗戰勝武裝份子,這些英雄式的敘述讓我將美國視為受壓迫人民的救贖以及正義的化身,成功推翻了塔利班以及海珊政權並且建立民主。
近期當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時,許多國家包含台灣都挺身而出來,譴責俄羅斯並伸出援手幫助烏克蘭的人民。我們踴躍地捐款、舉辦大大小小的遊行聲援烏克蘭、對俄羅斯實施經濟制裁,彷彿我們深切體會著烏克蘭人民的痛苦。
對美國政府而言,他們成功推翻了塔利班和海珊政權,將極端的獨裁政權打倒,並且為當地的人民帶來西方的「民主」。阿富汗與伊拉克的例子,值得我們省思為什麼我們當初選擇沈默,「為那邊的人民帶來民主」也許只是個謊言,只是大部分的我們都不自覺的活在這個謊言中。當他們準備被派駐到伊拉克的時候,教授耳提面命希望他們可以保護好自己,但是下次再看到他們時,卻是兩具冷冰冰的松木棺材。在戰爭與軍事衝突中沒有真正的贏家,只有最大的受害者。
在那片土地住著許許多多曾經對美軍伸出援手的阿富汗人民,美軍也因此將他們視為家人,但是今天美國最後將他們拋於腦後,讓他們無助地面對塔利班政府的迫害與清算。他的兩位學生很不幸的在異鄉犧牲了。美國的入侵,成為了點燃內戰的那根火柴,帶走了數以萬計的性命。另一份美國布朗大學的報告保守估計,有將近21萬平民在伊拉克戰爭中喪生,而實際的數字想必會高出許多。
去年偶然得知班上有幾個同學曾經服役於阿富汗,而始終心繫著在那片土地的他們這個結果感到無比的羞恥與自責在阿富汗,更諷刺的事情在2021年活生生的上演在各媒體版面,讓美國頓時陷入了無比的尷尬與責備。
阿富汗與伊拉克的例子,值得我們省思為什麼我們當初選擇沈默,「為那邊的人民帶來民主」也許只是個謊言,只是大部分的我們都不自覺的活在這個謊言中。當他們準備被派駐到伊拉克的時候,教授耳提面命希望他們可以保護好自己,但是下次再看到他們時,卻是兩具冷冰冰的松木棺材。
對美國政府而言,他們成功推翻了塔利班和海珊政權,將極端的獨裁政權打倒,並且為當地的人民帶來西方的「民主」。在伊拉克,美國成功的推翻了海珊所領導的遜尼派政權,但是突如其來的權力真空,加劇了遜尼派與什葉派的仇視與權力爭奪,美國大力扶植的什葉派政府更使用多數暴力,迫害身為少數的遜尼派人民,進而孕育出伊斯蘭國這類極端遜尼派組織的崛起。去年偶然得知班上有幾個同學曾經服役於阿富汗,而始終心繫著在那片土地的他們這個結果感到無比的羞恥與自責。文:LA柯基 侵略與戰爭的代價是人們無法想像的,即使歷史一再告訴我們戰爭的殘酷,但戰爭還是不停著上演,而老百姓永遠是戰爭與軍事衝突最直接的受害者,面臨著流離失所以及家破人亡的命運。我們踴躍地捐款、舉辦大大小小的遊行聲援烏克蘭、對俄羅斯實施經濟制裁,彷彿我們深切體會著烏克蘭人民的痛苦。美國在2001宣佈侵略阿富汗,是因為執政的塔利班政府拒絕交出911恐怖攻擊的主謀賓拉登,而在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是因為相信海珊政府掌握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雖然大部分的人們都未曾到訪烏克蘭或了解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的愛恨情仇,但仍選擇打破沈默挺身而出。即便是為了宣揚民主這種崇高的理想而發動戰爭,但是戰火波及了數以萬計無辜的人民,而西方侵略者也無法撫平戰爭造成不同宗教派別間的歧見與紛爭。
侵略往往是殘酷無情的,但是往往侵略的目的以及原因都會被美化來躲避世人的批評,而人們總是用著雙重標準對待「侵略」這兩個字,也許是因為自身的利益影響著對於侵略的看法。對美國老百姓而言,這筆可觀的費用如果用在社會福利及教育可以造福多少的家庭。
戰爭在人民心中無比的沉痛 我深深記得大一時有位教美國政治的教授,每次當他講到小布希總統(George W. Bush)的時候都會很用很諷刺和訕笑的方式稱呼小布希為灌木叢(英文的Bush除了姓氏外也有灌木叢的意思)。美國的入侵,成為了點燃內戰的那根火柴,帶走了數以萬計的性命。
這位教授年輕的時候,曾經任教於一所加州的社區大學,而那時他有兩位學生畢業後就因為家裡經濟的困難而選擇從軍,在正值戰爭初期的2005年加入海軍陸戰隊。這儼然成為了教授心中最沈重的痛,而曾經愛國的他也從此痛恨著發動這場戰爭的小布希總統。在去美國求學之前我總覺得戰爭好抽象,但是到了美國讀了政治,我才第一次體會到戰爭的真面目。我對於戰爭的概念大部分自於好萊塢的電影,而內容多半敘述著美國如何在伊拉克以及阿富汗戰勝武裝份子,這些英雄式的敘述讓我將美國視為受壓迫人民的救贖以及正義的化身,成功推翻了塔利班以及海珊政權並且建立民主。
同時,這兩場戰爭奪走了將近40000名美國士兵的性命(其中7000人死於戰場,30000人因心理因素而自殺)。花了整整20年所建立的民主政府在一夕間垮台,而那個在20年前被美國視為宿敵的塔利班政權,瀟灑的在總統府慶祝這一天的到來。
在那片土地住著許許多多曾經對美軍伸出援手的阿富汗人民,美軍也因此將他們視為家人,但是今天美國最後將他們拋於腦後,讓他們無助地面對塔利班政府的迫害與清算。對於身處戰場的阿富汗與伊拉克而言,後果更不堪設想。
在戰爭與軍事衝突中沒有真正的贏家,只有最大的受害者。但這看似高尚的理想實際上卻是一場惡夢。
第一次聽到的時候我沒多想什麼,以為只是老師的美式幽默而已,後來因緣際會下老師主動跟課堂提起他心中那隱隱的痛,以及對小布希的恨。他的兩位學生很不幸的在異鄉犧牲了。近期當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時,許多國家包含台灣都挺身而出來,譴責俄羅斯並伸出援手幫助烏克蘭的人民。根據2019年布朗大學所做的一份報告,911後的軍事行動已經為美國帶來6.4兆美元的舉債,換算下來相當於可以維持中華民國政府運作87年(2022中央政府總預算為2.2兆新臺幣)。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塔利班戰士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讓身為西方國家盟友的人民群起撻伐,因為他們看見戰火的無情與俄羅斯的殘忍,但是打著民主的西方侵略者,往往得到的不是責備而是掌聲,或至少也是多數人的一陣沈默。另一份美國布朗大學的報告保守估計,有將近21萬平民在伊拉克戰爭中喪生,而實際的數字想必會高出許多
那時候的Logo還是以寶麗來(Polaroid)彩虹相機為基礎而設計的。一連讀了《後臉書時代》(英文書名:《FACEBOOK: The Inside Story》)和《Instagram崛起的內幕與代價》(英文書名:《No Filter》,其實我更喜歡英文的書名)這兩款分別影響著世界上29億和15億人的社群軟體的書之後,心情是五味雜陳,對他們成功的故事感到興奮,也對他們轉變和發展的態度,感到不是那麼舒服。
斯特羅姆作為一個極熱愛古典文藝的創業家——事實上,他也喜歡攝影,Instagram的第一款濾鏡X-Pro II就是出自於他的手——對Instagram的要求與定義很簡單:呈現生活體驗、文藝交流之地、簡潔的介面,這成為Instagram快速成長的關鍵,更讓祖克柏(Mark Zuckerberg,臉書創辦人)感到壓力。看了Instagram如何崛起的故事,不斷想到桑塔格(Susan Sontag)的《論攝影》一書。